嬰幼兒時期容易遇到腸絞痛的問題,很多家長會「誤認」腸絞痛是一種疾病,但其實並非如此,也常常將腸套疊誤以為是腸絞痛,錯誤的判斷容易造成延誤救醫的情形發生!
寶寶心裡苦但說不出,只能用哭鬧來表達,莫名的哭鬧到讓爸媽們不經懷疑人生,到底該如何分辨兩者的差異?寶寶容易在什麼時間遇到這些症狀?該如何舒緩及預防才能舒服的渡過腸絞痛時期?別擔心,一次告訴你!
腸絞痛 V.S 腸套疊的差異
觀察孩子出現哪些反應和症狀,可以初步的判斷及評估,如有發現不對勁還是要盡快就醫,由醫生檢查判斷喔!
症狀 | 腸絞痛 | 腸套疊 |
誘發年齡 | 3 個月以前的寶寶 | 5 個月至 1 歲半 |
哭鬧頻率 | – 每天哭鬧超過 3 小時 – 每週超過 3 天 – 症狀持續超過 3 週 | 每隔 15 分鐘哭鬧一下,一整天會反覆持續 |
症狀反應 | – 食慾正常 – 容易夜間或固定特定時間無故哭鬧 | – 腹痛 – 嘔吐 – 草莓果醬型色的大便 |
造成原因 | – 腸壁神經發育不成熟,蠕動過快,導致痙攣疼痛 – 奶粉蛋白質過敏 – 乳糖不耐症 | 近端的腸子套入遠端的腸子內,造成腸子的阻塞 |
多久會好 | 最快 1 – 2 個禮拜,慢則要到孩子 6 個月後逐漸改善 | 急性症狀,需即時就醫處理 |
治療方式 | 注意飲食及按摩日常護理 | 鋇劑、食鹽水灌腸 或 手術 |
安撫寶寶腸絞痛的舒緩方式
遇到孩子腸絞痛真的很需要很有耐心地安撫,才能陪伴孩子渡過這個症狀時期,等待孩子腸道逐漸發育成熟,爸媽們就能慢慢的熬出頭了~
- 喝完奶 1 – 2 小時後,輕輕的腹部按摩 5 – 10 分鐘。
- 模仿胎兒在肚子時的姿勢,將寶寶抱起頭部貼近心臟位置,身體輕輕搖晃及輕拍背部安撫給予安全感。
- 利用音聲、玩具或是出門散步等轉移注意力。
- 白天不讓寶寶睡太久,調整作息讓晚上可以睡沉,降低晚上哭鬧的時間。

預防腸絞痛護理
腸絞痛的症狀和脹氣情況相差不遠,所以護理方式也雷同,幼兒腸道發育還尚未成熟,所以需要更小心的照護,盡量避免造成腸道方面的症狀!
- 定時定量餵奶,避免孩子太餓喝太快,導致吸入過多的空氣。
- 喝完奶拍嗝讓空氣排出,除了避免吐奶外,還能避免胃食道逆流發生。
- 母乳餵養,母乳中的乳糖幫助分解為葡萄糖,較不易發過敏及腸道症狀,但媽媽也需盡量攝取避免容易產氣及過敏的食物。
- 可挑選水解蛋白奶粉或無乳糖奶粉的配方奶,適合容易過敏或乳糖不耐症等腸道症狀的孩子。
- 補充益生菌,幫助維持腸道的健康。
腸絞痛跟脹氣一樣煩,補充好菌來對抗
上述有提到兩者的症狀及預防是有點像,除了爸媽們協助日常的護理外,內在腸道健康維持也很重要!確認孩子症狀的原因,排除腸套疊的可能後,可以補充 消化型益生菌 改善症狀引起的腸胃問題。
消化型益生菌可以這麼選:
- 複方成分添加蔬果酵素及檸檬酸等,能幫助消化。
- 鼠李糖乳桿菌、動物雙岐桿菌及短雙岐桿菌等活菌,調節腸道生理機能及提升免疫力,保護腸道健康成長發育。
最後,「耐心」和「時間」是對抗腸絞痛最好的良藥,很多過來人家長的心得都是:腸絞痛不可怕,可怕的是孩子的哭聲!給予陪伴及安撫很重要,才能一起渡過難關跟腸絞痛說掰掰囉~
相關文章參考
- 未分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