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生病出現症狀,手忙腳亂送到急診室,卻被醫生退貨回家休養,到底什麼狀況該送急診?這 14 種身體狀況,需盡快就醫,以免耽誤黃金治療。孩子不同皮膚顏色,各自暗藏疾病,提高警覺,一起來守護寶貝的健康
目錄
一、觀察孩子 4 種皮膚顏色變化
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,外觀和顏色提供身體健康的線索。撇除孩子本身的膚色 ( 白皙、偏黃膚、小麥色 ),不同顏色暗藏的疾病不可輕忽!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皮膚顏色變化以及可能的相關疾病:
◆ 白色
排除自然的白皙膚色,當發覺顏色過於 「蒼白」,可能是貧血狀況。「貧血」症狀:容易疲倦、食慾不振、心跳加速、容易喘等。

◆ 大理石斑紋
當皮膚碰到溫度低的環境後,血管收縮循環變差,血液含氧量降低,顏色會變藍色,看起來就像大理石斑紋。因為新生兒四肢循環比較差,手腳冰冷時會短暫出現大理石斑紋,不需要太緊張,只要稍微保暖很快就會恢復。
若確認寶寶穿得非常保暖,斑紋卻沒有消失,還合併出現發燒、呼吸急促及活動力差狀況,可能是嚴重感染或敗血症狀況,需立即就醫。

◆ 紅色
皮膚過敏:異位性皮膚炎、食物過敏、局部性皮膚炎症狀等。新生兒血紅素濃度較高,皮膚看起來也會偏紅,隨著時間慢慢減退。若滿月後仍未消退,有可能血紅素異常導致紅皮膚,需盡快就醫。

◆ 黃色
新生兒黃疸大約 1-2 周後會慢慢消失。持續 1 個月以上,可能是膽道閉鎖症狀。

然而,皮膚顏色的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,包括生理、環境和遺傳等,不能僅憑皮膚顏色做出診斷。若對孩子的健康有疑慮,應尋求專業醫生的建議,獲得正確的治療。
二、什麼時候是送急診的時機?
本篇告訴拔拔媽媽們,什麼時候需要送急診?當孩子出現嚴重病徵,比如說大面積燙傷,大出血,嗆到窒息,抽搐,昏迷等等,一定需要送醫急救。下面列出家長時常忽略 14 種孩子的身體狀況,但實際上需盡快就醫。筆記起來,以免耽誤黃金治療。
1. 一個月以下的新生兒看起來精神變差:可能是嚴重的敗血症,快送醫。
2. 精神渙散:若孩子不哭不笑,眼睛只盯著一點看,整個人軟趴趴的,快送醫。
3. 一碰他就喊痛或尖叫:快送醫,可能是腦膜炎。
4. 不能走路:不能走路可能是腳的問題,也可能是腦部疾病(如腦瘤),常常也是嚴重腹痛的表現。
5. 肚子壓痛或堅硬: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壓他的肚子,如果壓起來不是軟的,或者孩子壓痛大叫,可能有嚴重腹部感染(如腹膜炎),要快送醫。
6. 睪丸或陰囊疼痛:如果是年紀比較大的孩子(>13 歲)要小心睪丸扭轉,八小時內要開刀不然蛋蛋就壞死了。
7. 喘:這是最難辨別的症狀,首先要確定孩子不是鼻塞呼吸很大聲,先用食鹽水清洗鼻子後抽鼻涕,再予以評估。出現呼吸費力,呼吸有哮吼聲,或者"咻咻"的喘鳴聲。當體溫正常時,一分鐘呼吸仍大於 60次,唇色發紫,胸肋凹陷的話,都需快點就醫。
8. 唇色發紫:缺氧,快就醫。
9. 流口水:不是小嬰兒的一般流口水,而是本來已經不會流口水的孩子突然不能吞嚥,口水直流,是不正常的。這可能是吞嚥困難,或口咽疾病(如腸病毒,會厭炎等等),需就醫診斷。
10. 脫水的徵兆:若嘔吐或腹瀉嚴重,可能會有脫水的現象,包括八小時未解尿,哭卻無淚滴,嘴唇乾裂,眼眶或囟門凹陷,沒有手汗等。
11. 囟門隆起:小嬰兒頭頂上那塊軟軟的叫做囟門,如果囟門隆起要小心!可能腦壓上升引起。然而用力哭的時候囟門也會隆起,所以要評估此項必須在孩子安靜的時候。
12. 頸部僵硬:將孩子平躺在床上,一手扶著他的頭,將頭抬高至下巴頂到胸膛。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不肯低頭且哭鬧,表示頸部僵硬,可能是腦膜炎的前兆。
13. 身上有紫斑或出血點:若有紅色的出血點,或紫色的斑點,要迅速就醫。出血點跟一般疹子的差別是,用透明的玻璃杯壓住疹子觀察,如果壓下去疹子消失,是正常的疹子,若是壓下去疹子仍然鮮紅,可能就是出血點。
14. 高燒 40.6度以上,或嬰兒溫度低到 36.5度以下。

資料參考:輕鬆當爸媽,孩子更健康:超人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教你安心育兒
以上提供幾個送急診的時機,僅是可能出現的急症,還是須請醫生診斷。拔拔麻麻好好觀察寶寶的狀況,提高警覺,一起來守護小寶貝的健康。
三、哈姆立克法,把握黃金 4 分鐘急救
寶貝喜歡東摸西摸,甚至把不明小物放進嘴巴!家長需隨時保持警覺,若孩子因為噎到而無法出聲,需把握黃金 4 分鐘進行急救,以下兩種方式參考:
🆘擊背法 ( 2 歲以下適用)
● Step1 擊背:寶寶放在手臂臉朝下,用另一隻手的手掌快速用力打擊背後肩胛骨中間兩三下。若異物沒吐出需進行壓胸。
● Step2 壓胸:將寶寶翻過來,以倒立姿勢放在自己腿上,找到胸骨與兩個乳頭交叉點,以兩手的中指或食指重複往下壓迫,直到異物排出。
🆘哈姆立克法 ( 2 歲以上或成人)
站到孩子背後,兩手手臂穿過孩童腋下,然後一手握拳,將拳頭的拇指內對準肚臍與心窩中心,兩手手臂環抱,快速向上重擊壓迫腹部,並重複到異物排出為止。

- 未分類